防身克敵為術,修身明理為學。真正的武學,練一法而養生、技擊及國學修為三者兼得。? ? ? ? ? ? ? ? ? ? ? ? ?
? ? ? ?劉永文
在歷史的傳承中,有很多的要領口訣,比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坐胯.......,口訣很多,但是在老廖實證開來,初學者有三大錯誤之處,這三點做好,那么站樁基本沒有什么大問題了。三大難點是:1、虛靈頂勁;2、含胸拔背;3、松腰坐胯。
虛靈頂勁
在正常站直的基礎上,把下顎微微內收,脖子微微有一些拉伸感,這時你的脊柱是打直的,身體立身中正安舒,如果練正常站直站立都站不好,你怎么做虛靈頂勁?所以要頭擺正的前提,是身體的脊柱打直,在這個基礎上,目視前方,再微收下顎,這也是改善駝背,富貴包的關鍵所在。脊柱打直,才能讓百會有上領之意。也就是在下圖脊柱擺正,再把頭擺正的基礎上,下顎微收。很多人站樁時喜歡低頭,這樣時間久了反而會練出問題來的。
頭擺正后,為了更好的找到虛靈頂勁的感覺,那么一定要讓自己做好眉開眼笑,雙目垂簾,扣齒閉唇,舌頂上腭等要領,做這些要領的時候,一定不可忽略練功的本質——自然。比如眉開眼笑,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們要充分臉部肌肉,想著開心的事,眉心舒展,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臉是放松且自然的,畢竟“笑一笑仙草百痛康官網正品保障,十年少”,只有面部表情放松好,我們對于虛靈頂勁的體驗感才是最深刻的。然后在放松好的前提下,牙齒輕微的扣上,不可用力,必須把兩頰的肌肉保持放松,并且嘴唇要輕微的閉上,不要張嘴。這個雖說當下練完就說話沒什么,但是古人卻是要求練完前后,不開口說話,只有收功完后再說話,練功就是練功,不去想其它的事。所以能不說話,咱還是不說話吧
關于天門與地戶,天門常開,地戶常閉。這里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天門就是頭頂百會,地戶就是會陰,谷道。天門要常開,所以要常笑,眉心舒展,這即是虛靈頂勁的核心之一;地戶要常閉,就是二陰之間的會陰穴,要常閉,比如站樁里面的尾閭下垂,斂臀等,都是符合其要領的。
第二種:天門指鼻子,地戶指嘴巴,谷道。就是鼻呼鼻吸,嘴巴閉上。因為練功講究比較多,張嘴容易泄氣,所以比較忌諱。
所謂“谷道”,就是指人通過口,食入的五谷雜糧,經過胃,小腸,大腸的消化吸收,剩余的殘渣從肛門排出的路程,就叫谷道。
關于眼睛的做法,這是區別于站樁與武術最大的區別之一!
養生樁一般都是微閉的,武術樁一般都是睜開練的。目前對于養生樁的說法,已經變成以養生為目的進行的練習方式,都稱之為養生樁。眼睛的做法一般有只有幾種:1、雙目微閉,留一線光;2、睜三閉七;3、半睜;4、睜開似看非看;5、眼睛聚焦看遠方一個點,越遠越好。
站樁眼睛的做法,還得看你的情況來,我個人的練習是第一種,眼睛微閉,就是把眼簾輕輕的搭下來,不可用力,保持留有一線光,閉死則容易頭昏沉,神死;不必則容易神散,達不到養生的功效。保持自然垂簾的微閉方式,留有一線光,眼睛是溫熱的,保持眼睛局部氣血暢通,是謂閉目養神,所以做雙目垂簾,目光不會注意到其它地方,不會受到外界誘惑,此時心神內斂,符合“獨立守神”的原則,閉目養肝,可使其精魂不散。保持該姿勢練功完,睜開眼睛的一瞬間,會感覺神清氣爽,并且看身邊的事物好似更加清晰似的。
如果是睜開眼睛的站樁,多是武術樁里面的,其中也會涉及到意念的配合,比較復雜,但是以養生為目的,那么就應該是這樣的:眼睛平視前方,怒目睜圓,聚集自己的注意看遠方一個點,看得越遠越好,收功時把眼睛慢慢的逐步收回心神,內斂放松幾分鐘。或者眼睛睜開,似看非看,都是可以的。
有人問:可不可以看電視劇?
答:可以。但是這樣對于心神的鍛煉并無益處,畢竟古人哪里來的電視劇?練功就是練功,活在當下,做一件事就專心做一件事。總之咱們是為了養生,那么最好是靜下心來堅持練,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好每次練習都是保持良好的狀態來練習,反對那些本身就比較疲憊還來練功的。初學階段我建議可以聽導引詞,練功音樂來輔助堅持,后面的時候,隨著心性的提高,自然就會排斥這些外物的。當我們能夠真正靜下來的時候,不拘泥于環境,于鬧市之中亦能練功,這才是修心,這才是修行,隨處可靜!
舌頂上腭,這個被濫用的方法!
如果有人細心了解,會發現很多鍛煉都會扯到舌抵上腭,甚至有的學說把古人的津液當做口水,這點老廖不做反駁,但是這個舌抵上腭,你在做的時候,感覺舌頭不適,可做可不做。這個搭鵲橋舌抵上腭,咱們在練功到了一定階段,會自發的舌抵上腭,所謂的打通任督二脈,這只是我們身體的感覺,對于身體的內在感知更明顯而已,本身就是通的,只是感覺不同而已。并且當我們能感覺到的時候,會陰區有收縮感,自然舌抵上腭,然后有一股能量感覺到從督脈上升,任脈下來。
舌抵上腭做不做都不影響,只要放松自然,哪怕練了幾個月沒有這種感覺,但是舌下津液泉涌,可以汨汨然咽下的時候,此時再稍加意念舌抵上腭也是不遲的。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不會因舌抵上腭而造成緊張感,這時的搭鵲橋才有意義。
關于虛靈頂勁,頭部的動作要領,大致就是如此,但是這個動作,并不是單一的,而是與其他的動作相互牽連,相互對立,相互吸引的,所以不要小瞧這些要領。畢竟,很多朋友都不知道這些細節呢!
沉肩墜肘
有人會疑惑,沉肩墜肘不就是肩膀放松嗎?哪怕沒法放松,我直接想著讓它放松不就行了嗎?哪里這么簡單,且聽我徐徐道來。
沉肩墜肘這一動作是直接與兩手抱圓,含胸拔背,虛靈頂勁這上半身的動作直接掛鉤的一個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如果方法沒有正確,那就手酸吧,等你酸到抬不起的時候,你就能沉肩了,這時自然墜肘,但是要做正確,一般很少會有這種手酸到抬不起來的情況,除非是初次練習,或者體質緣故。每個人看到沉肩墜肘這個詞的時候,感悟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些詞匯是更好的方便傳承,是謂學過就會,且每個地方教的都不一樣,我這里講的是一種養生樁,所以大家在跟著我說的練習的時候,盡量按照我說的去找感覺,這樣在實證實修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做到我說的要點!
一般的教法是讓你直接把肩膀放松,那么就有一個關鍵點了,直接這樣手抬著,沒有學過的人,只能算是想象著放松,但是自己的動作,卻是一種用力的狀態,這前后矛盾,不算真正的放松肩膀,因為都不知道動作如何放松,自己想著放松,把心放松了,身體卻沒有放松,這不符合站樁松靜自然的狀態。而且,縱觀站樁時全身上下放松,這是放松肌肉,保持樁架,但是松而不懈,這個不懈就是只的這股勢,怎么體會?我們平常說的精氣神,指的是一種看不見的狀態,比如一個人今天的氣色很好,但是你也不知道為什么感覺他的氣色很好。而站樁時,不懈是一種勢,就是如果你做好,你感到自然得體,好似自己像一張弓一樣,隨時都可出拳,松而不懈指的是放松肌肉,但是著一股勢不可斷,在傳統武術里面,之所以讓人先練站樁幾年,是因為我們要卸掉身體的僵勁,先站高樁一段時間,后面有基礎再行拳推手,從來都是由高到低的,哪有什么一來就把下盤練的極低的,一來就如此,一來不穩,二來容易傷到膝蓋,站樁為何作為武術基本功之一,希望大家清楚,這也與它能夠養生有非常大的關系。松而不懈就找我們保持放松時,隨時都可以全力出拳的一種感覺,年齡比較大的就找一種渾然自我的感覺也是一樣的。
關于做法:還是在上文靠墻站的基礎上,這不是說讓你靠墻這樣站樁,而是讓你理解我說的含義,身后全部貼在墻上,然后把雙手臂自然保持下垂,這時的手臂自然下仙草百痛康從哪兒買垂,肩膀處完全不用力,這就是沉肩,但是站樁肯定不是這樣站的,而是記住這種放松的感覺,接下來就兩手從體側打開,抬至與肩平,然后往前抱圓(收功時的動作,只是這里用來做抱圓),這是肩膀就找這種沉肩。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站樁的動作是一個整體,所以在做的時候,兩個肩胛骨微微內收一點點,此時脊柱打直,背部有一些擴開之意,胸前感覺充實飽滿,腋下好似夾著一個小氣球,不可把它夾破,也不可能放松讓它掉下去,這是一種感覺狀態。當大家在照做的時候,自然會感到肩膀沉下來了。
與此同時,肘關節會有一種自然下垂的感覺,這是虛而不實的,讓肘部有向外或者向下引的一種勢,但是肩峰處肩臂骨交接處,就會出現一個凹,感覺上有點把肩臂拉長的那種感覺,這就是配合兩個肩胛骨微微內扣含胸,才可很好的做好沉肩。一定要記住,沉肩墜肘的墜肘,不是人為用力的去垂下去,而是自然而然有那種感覺,否則看似墜肘了,實則會折腕,違背了松靜自然的原則。事實上,不論是練哪一種功夫,墜肘,永遠都是一種舒適自然的狀態,練習就是要找到這種渾然一體的感覺,所以不論是手在抱圓的過程中,抬高抬低,肘關節都是有往下自然下沉的感覺。可能大家很難理解我說的,但是當你真正練了后,掌握了,你自然會覺得我說的很實在,這就是核心。不要小瞧這沉肩墜肘了,古代習武之人,力由地而起,由腰帶動,行于拳掌,這個肩膀要把這股力帶到拳頭,這也是關鍵點。畢竟“臥牛之地可以打拳”。這張圖可不是直直的站著,膝蓋是微曲的,此時的胸前抱圓,就是呈一種渾然一體,肩膀自然沉肩,大家可以看到,肘關節是自然下垂,虛腋。因為拍的是正面,一些細節未曾學過的人勢必很難理解,所以學習,有一位師傅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公眾號問勁閣按:樁功并不是簡單的運動鍛煉方式,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層次,身體反應不同,表現的狀態不同,也會感到不同的功感神通,這時我們就不要去追求,因為追求是耗神之舉,神通的出現也是誘導你的。并且,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情況不一樣,練習站樁的目的也不同,所以練仙草百痛康正品旗艦店完之后遇到的種種情況也不同,大部分反應無需在意,少部分反應是練功出偏,一般有師傅指點才可合理規避。(未完待續)
樁功來自于內家拳的訓練體系,而且是內家拳體系里的入門功夫,想系統的了解真正的樁功奧秘,取得最佳的鍛煉效果,就必須把樁功還原到功夫體系里去。從整體上去把握部分的思路來學習。建議看看下面兩本書,《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和《武學內勁入門實操指導》很多讀者都反映有如醍醐灌頂一般,解決了自己很多的問題。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最廉價的知識獲取方式,再破費都是節省!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