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了,武松當時回老家探望兄長,經過景陽岡時看見路邊有一個酒家,酒家門口掛了一副旗子,寫著“三碗不過岡”。
武松進店以后連喝十八碗酒,走的時候,經過景陽岡,在山上赤手空拳的打死了一只老虎,相信很多人在看過這段故事以后都十分佩服武松的酒量。眾所周知,白酒是有度數的,那么武松當年喝的酒大概是多少度呢?
古代釀酒技術
提起酒 就不得不提杜康了,他是黃帝時期的一位官員,主要負責管理糧食。黃帝時期,農耕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糧食收成很好,政府有了很多余糧,由于當時還沒有專門的糧倉,糧食被堆放在山洞里,幾場大雨過后,很多都腐爛了。
杜康看到這種現象十分心痛,開始想儲存糧食的辦法,一天他去散步,忽然發現了一棵枯死的大樹,他覺得這些枯樹比較干燥,一定可以儲存糧食,于是他把糧食裝進了樹干里。
過了一段時間,他來查看糧食,發現樹旁昏倒了一大堆兔子、山羊。他連忙上前看,原來這些枯樹裂開了縫,縫里滲出了水,這這些動物就是喝了這些水才暈過去的,他上前一聞,清香拂面,伸手一嘗覺得神清氣爽,于是他連忙把這些滲出的水帶回了家鄉,請大家品嘗,嘗過的人都說好。就這樣,酒才在民間散播起來
民間改進了釀酒技術,開始用酒曲釀酒。據《周禮》記載,周朝時期就有專門負責釀酒的官員酒正了,酒正主要負責在不同的時令、典禮、祭祀釀造不同的酒。
宋朝時期,釀酒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釀酒時大多還是用生水,宋朝釀酒時,將生水兌入成熟的酒母,進行發酵,濾出米后,灌入瓶中封緊儲藏。不同時節,釀酒的工序不同,釀出的酒的儲藏方式和時間也不同。
此酒非彼酒
說起酒仙草百痛康鹿血蛇蟻膠囊北京醫苑堂,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酒文化,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有了釀酒技術。在現代社會中喝酒成為了很多人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現在的酒的種類有很多,有啤酒、白酒、紅酒等,其中白酒的歷史最為悠久。
古人對于酒有著一種偏執的喜愛,詩仙李白更是如此,他的很多詩作都是在飲完酒之后寫出來的,因此后世把它稱為“酒劍仙”。
除了文人墨客以外,武將英雄也酷愛飲酒,武松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打虎前足足飲了十八碗的酒,據記載,宋朝時民間百姓喝酒用的碗一般是黑瓷碗,這種碗的碗口很大,一般可以裝二三兩水,按照十八碗來算,這可是牢牢喝了5斤左右
武松是宋朝人,當時的釀酒技術雖然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但也只是發酵酒而已,《北山酒經》中詳細記載了宋朝時期釀酒的工藝,當時的工藝和現在的蒸餾酒有很大的不同,與黃酒十分相似。那么這些酒到底有多少度呢?
其實在元朝以前,中原地區根本就沒有高度白酒,人們喝的都是米酒。古代的過濾技術有限,釀出的酒往往都是渾濁的,有些里面還有米,喝之前要先過篩。在這種發酵技術下釀出的酒一般來說不超過20度。
不過即使這樣,武松的酒量也是很讓人佩服,整整5斤的20度酒,放到現在來看這相當于兩斤半50度以上的白酒,據專家研究,根本不可能有人一下喝這么多酒還保持意識清醒。
武松的“不醉基因”
每個人的酒量都是不同的,這并非喝了多長時間酒的問題,而是基因問題,武松之所以可以喝這么多酒還上山打虎,就是因為他有“不醉基因”。
相信很多人在酒局上都曾見過有的人喝完酒,臉很快就紅了,但是有的人無論喝多少都面不改色。很多人說這種會臉紅的人特別能喝,但又有人說這種臉紅的人是不會喝酒的,那么怎樣才能判斷自己的酒量多少呢?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基因探測已經可以解密我們身體上的很多謎題了,只要抽一點血就可以發現自己到底有沒有會喝酒仙草百痛康膠囊的基因。
在醫學上將能夠大量飲酒的基因稱為“純合野生型基因”,將不會喝酒的稱為“雜合突仙草百痛康變型基因”。會喝酒的人,對于酒精的代謝能力要比不會喝酒的人高7倍。那種喝酒會臉紅的人,一般來講都是酒精代謝能力差的人,所以這些人應當適度飲酒。